Robert Frank
罗伯特·弗兰克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
罗伯特·弗兰克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古根海姆奖金的外国摄影师,他开着一辆二手车周游美国。“以照相机为解剖刀把美国内里的哀叹吸出来,出来撒在胶卷上”——杰克·凯鲁亚克为《美国人》撰写的前言。 罗伯特·弗兰克和他的《美国人》一举颠覆了当时摄影审美趣味和走向,给摄影界带来新的启示。
1953年,弗兰克协助时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负责人的爱德华·斯泰肯筹备大型摄影展览“人类一家”,到欧洲收集和整理展览照片。由于与斯泰肯相熟,弗兰克很快结识了美国一批颇有实力的摄影师,比如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弗兰克给埃文斯做过一段时间的助手,他一直承认埃文斯对他的影响,特别是教会他“好的照片要冷酷无情”。在沃克埃文斯的大力推荐下,1955年弗兰克得到了美国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支持,成为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基金的外国摄影师。
在这份多处经过沃克·埃文斯亲笔修改的申请书上,弗兰克这样描述自己的摄影计划:当一位观察力敏锐的美国人到国外去旅游时,我们可以相信他的眼睛一定会比较尖。反过来一个欧洲人,看美国也一样。我想通过摄影来谈论一些到处都能找到但是不那么容易解释的事情,比如一座夜晚的小城一家超市,一个停车场,一条公路,走在人前或跟在人后的群众的面貌农民和他的孩子,领导者及赘生者的面孔,还有那些广告牌,霓虹灯汽油桶邮局或后院。
1958年《美国人》出版后,在美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弗兰克以一个外来者旁观者充满怀疑的方式,把徕卡照相机当做锋利的手术刀,近乎残酷的剖开了正处于空前繁荣期的美国。冷静地审视着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世人赞美和向往的国度,敏锐地将美国社会分化、种族歧视、物欲横流、自大偏执、孤独无奈等等一一定格在胶卷上。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20世纪60年代,以后著名的摄影掌门人约翰·萨考夫斯基曾经写道:不像美国人的被人想象的外表挑战,它涉及生活的全部片段,没有谁曾想到会以这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美国人》对美国异乎 寻常的描写,加上直率不做作取景角度,怪异,粗糙,模糊,含义含糊的复杂的影像,完全无法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人接受,美国评论家斥资为丑陋,群起而攻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人》内在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到重视,画册也越来越受到欢迎。罗伯特·弗兰克和他的《美国人》一举颠覆了当时审美趣味和艺术走向,在83张照片中只有平淡的日常,瞬间琐碎的生活,细节不完整的、构图随意的画面,根本找不到决定性瞬间里所追求的视觉奇迹。弗兰克曾经这样评价决定性瞬间的理论:你会觉得布列松除了对美感和构图之外,对其他的东西都没有感受。
弗兰克打碎了布列松坚持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如画面绝不裁剪,弗兰克嗤之以鼻。在《美国人》的照片中,经过后期裁剪的照片比比皆是,不少照片在不同的时期发表,甚至还有不同的裁剪版本。弗兰克在照片上是否裁剪上的反叛,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小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实际上它杂碎的是当时摄影界过度崇拜布列松而自愿带上的枷锁。
这种自由的精神启发了盖瑞·维诺格兰德、戴安·阿伯斯、南·戈尔丁等大题后来者他们一再打破摄影的禁忌,推动摄影推陈出新,形成了后来的新风景新纪实新彩色等影像浪潮,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人》可以说是摄影古典时期与当代时期的分水岭。
从《美国人》开始,摄影画册中的一张张图片不再是独立成篇,各不相关,而是聚集成一个整体一起说话。弗兰克将每一张图片当做一句诗,你只有读完整的诗去感受整首诗,才能领会诗人想表达的东西。弗兰克这种整体化的画册编排方式对后市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的摄影师更注重图片之间的互相关联和集体呈现,更注重画册在整体意义上的表达。
Trolly – New Orleans, 1955. From The Americans © Robert Frank
Parade Hoboken, New Jersey, 1955. From The Americans © Robert Frank
Funeral – St Helena, South Carolina, 1955. From The Americans © Robert Frank*
Men's room, railway station. From The Americans © Robert Frank
Detroit River Rouge Plant, 1955. From The Americans © Robert Frank
Drive-in movie, Detroit 1955. From The Americans © Robert Frank © Robert 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