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阿勃丝
Diane Arbus
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年3月14日-1971年7月26日)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阿勃丝的作品以其直击心灵的力量而闻名。她擅长捕捉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如变性人、畸形秀演员、同性恋者以及精神病人等。这些人物在她的镜头下不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拥有丰富情感和独特故事的个体。阿勃丝用她的相机揭示了他们内心的脆弱与坚强,挑战了观众对于美的传统认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非主流文化的忽视与偏见。
然而,阿勃丝的艺术追求与个人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她的艺术创作需要她深入接触那些被视为社会边缘的人群,这让她在社会主流中感到格格不入。同时,她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和对人性深层次探索的渴望,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阿勃丝曾说:“我总是在寻找某种东西,某种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这种不断寻找和探索的过程,既是她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她内心痛苦的根源。

Diane Arbus
戴安·阿勃丝
1923-1971
1960年,《时尚先生》发表了阿勃斯的第一篇摄影散文,此后她以自由摄影师和摄影讲师为生。
1963年和1966年,她获得了古根海姆奖学金。
1968年,阿勃斯被诊断为抑郁症和乙型肝炎。
1971年7月26日,48岁的黛安·阿勃丝在自己家中吞了一把巴比妥酸盐,穿戴整齐地爬入浴缸中,用一把刀片切开了自己的双腕。
她留在日记本上最后的词语是“最后的晚餐”。谁也不知道她何所指。 有人称她为“摄影界的文森特·凡高”。

“我要表现的是熟悉的事物不可思议的一面,以及不可思议之物熟悉的一面。我认可的是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
Diane Arbus 部分作品
她的镜头包罗了社会万象——从表演杂耍的小明星到引发视错觉的异装癖,从裸体主义者不宜公开的身体到养尊处优者被忽视的内心生活——一切都具有共通的人性。
她的照片也颠覆性地暗示:人人不仅生而平等,也都是特殊的个体。



















































































《黛安·阿勃丝传》(摘录)
“在孩提时代,我所经受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从来都没有身处逆境,对我来说这是种痛苦。我确信这是种不现实的感觉。我生来便被禁锢在一个不真实的、荒谬的“免疫”罩种, 而这种荒谬的免疫同样让人痛苦。 一个人对于她究竟能出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性别, 根本无从左右。而你对自己的命运能做出怎样的改变, 改变多少, 也无从左右。我生在有钱人家, 生为犹太人, 也同样无从左右。不过, 就算是生为某种人, 你还是能够想办法 --- 冒点险 --- 把自己变成N种人。 爱所营造的是一个包含了理解与不理解的难以名状的混合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