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Weston (爱德华·韦斯顿)
Edward Weston (爱德华·韦斯顿)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 Weston)1886年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 ,几乎没有受过什么专门的教育。在二十至五十岁之间,主要开设照相馆,拍摄商业人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青少年时代的爱德华在学校里田径和艺术课都非常出色,但他高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他先得到一份店铺差役的工作,后来经过几回更换工作,他成为一名登门拍照的人像摄影师,拍摄“所有事物,从摇篮里的新生儿到棺木里的死尸”。1907年秋天,爱德华开始意识到需要专业的摄影训练,他报名参加了伊利诺斯摄影学院9个月的课程,并在6个月内完成了学业,这是他唯一接受的正规摄影教育。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境界,韦斯顿在摄影艺术领域里,开始了一场为期46年漫长的探索,直到1948年得了震目性麻痹症(Parkinson’s Disease)
爱德华·韦斯顿最开始接触的摄影是“画意摄 影”,在Tropico 镇“小工作室”里他运用柔焦的手法拍摄了很多唯美的人像照片。这些唯美优雅的照片让他很快得到了认可,作品和文章越来越多的被刊登在《Photo-Era》、《 American Photography》之类的杂志上,也开始频频在全国性的摄影比赛中获奖。
1932年,他和安塞尔.亚当斯、W.范迪克等志同道合的影友,组成了美国摄影史上有名的”f/64群体”。(The term f/64 referred to the smallest aperture setting on a large format camera, which secured maximum depth of field, rendering a photograph evenly sharp from foreground to background.)
1927年至1936年,可以说是爱德华艺术成就的鼎盛时期,因为在创作上他首先取悦自己,而且奋勇进取。虽然生活并不富有,而且在个人生活上有不少离经叛道的行径,但他的家人、周围的朋友以及过往的情人仍然给予他莫大的宽容和谅解。他的艺术道路在音乐、雕塑、文学、绘画作品的启发下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经典代表作《鹦鹉螺》、《青椒》、《白菜》、《裸体》、《树干》、《岩石》等系列作品都诞生于这10年。
为了自由、理想和不妥协、还有几分放任,爱德华·韦斯顿一生几乎都处于拮据的生活状态,他去世时的银行存款只有300美元,没有像其他的许多艺术家靠自己富有起来。在他46年(自1902年至1948年)的摄影创作生涯中,为美国的惠灵顿图书馆捐赠了502幅相片,有113幅在洛杉矶市立美术馆,832张相片珍藏在加利福尼亚大学,1826张未经点修和装裱的相片存放在亚利桑那大学的摄影创作中心。
爱德华·韦斯顿
《Figure in the Nude》(1918年)

《Epilogue》(1919年)
1922年韦斯顿参观了俄亥俄州的阿姆科钢铁厂,在此期间,韦斯顿逐渐放弃画意摄影的拍摄风格,开始压缩空间来强调事物的几何抽象形式和精细细节。

《俄亥俄州阿姆科钢铁厂》(1922年)

《Nautilus》(鹦鹉螺,1927年)

《Nautilus》(鹦鹉螺,1927年)

《Perper No.30》(辣椒,1930)

《凯莉丝的裸体》1936

爱德华人像作品

爱德华人像作品
评论
要花气力才可以迫使相机说谎:本上它是诚实的工具:此摄影师才更有可能凭着一种探究的、融洽的精神接近 大自然,而不是凭着自封的“艺术家”那种洋洋自得的花哨。至于当代视域,也即新生活,则是基于诚实地对待所有问题,不管是道德还是艺术。建筑物的虚假门面、道德中的虚假标准、各式各样的托词和矫揉造作,必须擦掉,将被擦掉。 ——爱德华·韦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