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o(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贵族阶级。美学问题作为许多问题的一部分零星附带于大部分对话中,专门谈美学问题的只有他早年写作的《大希庇阿斯》一篇。
对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的思想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就是在《理想国》卷十里,他把所谓“理式”认为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不受到感性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会饮》篇,他却承认“理式”是世界的最高的美,是从感性客观世界中的个别事物的美出发。
因此他对艺术和美就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一种看法是艺术只能模仿,见不到真理,另一种看法是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就是美。柏拉图并不否定一般艺术美,而在他早年写的《大希庇阿斯》专门讨论了艺术和其他感性事物的美,他逐一分析了一些流行的美的定义,例如“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恰当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美就是有益的快感“等等,他发现每一个定义在逻辑上都上下不圆满,但是最后也没有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论。
柏拉图
柏拉图对于感性事物的美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是已经提到的效用的看法,这其实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看法。
第二种是他在《理想国》里描述的,艺术模仿感性事物,感性事物又模仿“理式”,而“理式”是美,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根源,所以直接或间接的模仿理式的东西就多少分享了“理式”的美。
第三种是他说提出的一种神秘的看法,就是感性事物的美是由灵魂隐约回忆到的,未依附肉体以前的,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柏拉图把感性事物的美看成只是“理式”美的零星的、模糊的模仿。这种思想所隐含的意义是,美不能沾染感性的形象,一旦沾染到感性形象,美就变成不完美的。
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还有一个看法值得一提,那就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美和“理式”的绝对美只隔了一层,而艺术美就要和他隔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