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肖像摄影

Portrait Photography

肖像摄影或肖像画是一种摄影类型,旨在通过使用有效的灯光、背景和姿势来捕捉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个性。

摄影从发明之初就同肖像有着紧密的关系,摄影为记录肖像提供新的载体和媒介,成为肖像绘画艺术的延伸。达盖尔式摄影法和负一正法处理技术催生了从事这方面生意的商业公司,满足了公众和个人通过摄影记录肖像的需求;而那些希望亲身尝试用摄影技术记录肖像的人们,则可以使用卡罗式摄影法和火棉胶湿版工艺。无论是为了满足摄影爱好者,还是商业公司,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抑或从实物主义到制造氛围,无论强调哪种审美倾向,肖像摄影都反映了它最初的审美观和信念,即个人的性格、智慧和外貌特征都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来揭示。

事实上,从文艺复兴以来,肖像艺术一直受到很高的尊重,人们认为肖像不仅能记录人物的外貌特征,更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从18世纪末期开始,关于肖像摄影的姿态、姿势和表情应该展现人物内心的概念被广泛解读,很多文章论述这个观念,认为肖像应该超越记录人物外表而上升到揭示人物内心和灵魂的高度。1789年,约翰·卡斯帕·拉瓦特(Johann Kaspar Lavater)发表了题为《论相面术》(Essays on Physiognomy)的系列文章,将肖像应该揭示人物内心这个观点表达得更加清晰。他认为,“画家开发了透过人物外表洞察其内心的天赋,这种洞察要通过那些很自然的细节,而我们往往会不经意忽略它们。”在摄影术发明之初,倡导者们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一种快速而便宜的肖像记录方式,而关于肖像应该揭示人物内心的观念在当时依旧是一种潮流,这种观念一直影响肖像摄影到20世纪。

在摄影术诞生之前,艺术家们已经尝试用多种方法来满足新客户群体对肖像艺术的需求。从17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荷兰和美国,中产阶级开始出现并不断壮大,成为肖像艺术的新客户群,他们对肖像艺术产生了新的需求。在此之前,基于绘画和油画的肖像还只是贵族和富有阶层才可以享受的特权。但是随着肖像艺术的简化,包括画面要素、肖像大小、制作材料等各方面的简化,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离人和农民中的有实力者也开始为自己和家人制作肖像。

到了19世纪中期,部分规格很大,以及官方严格管制的皇室贵族和公共人物肖像还是由指定的机构来制作。除此之外,袖珍肖像、人像剪影、肖像描摹、镜箱绘画,以及最终照片的出现,都满足了新顾客对人像相似度的要求。

批评的声音

从那一刻开始,我们污秽的社会就如同患上了自恋症,迫不及待地期望在金属残片上看到自己琐屑的影像。人们就像患上了精神病,这种不同寻常的狂热牢牢地控制着人们,如同出现了新的太阳崇拜。————查尔斯·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