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自 1952年发表之后,很快风行世界,成为影像巨大的一种美学思想。
这一思想对摄影的基本特性——“时间性”的彰显,加之一批遵循布列松的摄影师(以马格南图片社为代表)成就斐然,“决定性瞬间”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统治了摄影界很长一段时间。
摄影界深深着迷于瞬间带来的意趣,领会到抓拍这种方式赋予摄影的巨大可能性,也享受着摄影依靠独特的瞬间造型能力而得到的大众赞誉和艺术地位。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成了摄影师们的偶像,他个人有关摄影的种种原则和偏好,例如:画面绝不裁剪,钟情于50mm标准镜头等,也成为摄影界的金科玉律。
摄影师追寻着高大上的瞬间,将生活描绘得充满温情、浪漫崇高。
对“决定性瞬间”的反思
对“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反思实际上早在该理论提出之后不久即出现了。其中最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两本里程碑式的摄影集的出版:1956年威廉·克莱因出版的《纽约》和1958年罗伯特·弗兰克出版的《美国人》。
这两本里程碑式的摄影集为20世纪60年代的摄影。新时代奠定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美学基调。
首先摄影的个人化。摄影师从《个人的体验》出发,观看并表达自身感受到的世界。而在此之前,摄影师往往带有一种宗教式的公共立场。将镜头视为社会公器,总是不由自主地替公众去看。为公众而拍。
第二,内容的日常化。摄影师通过对生活常态的平庸无聊进行展示,抵抗摄影界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质疑这些当时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化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用他们的摄影机击碎了这种滥情。将生活中平庸,冷漠,疏离,孤独,无聊等种种常态展现,使得日常的普通场景成为摄影师的新的关注点。
再次,影像的粗糙多异化。摄影师用粗糙,暴力,开放多异化的图像来对抗此前的摄影美学。对抗那种外观精致高雅,瞬间和构图控制精准。意义指向明确单一的图像。受到他们深刻影响的摄影界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新风景。新纪实,新彩色等一波又一波的影像探索浪潮,展现出此前摄影无法企及的丰富性和复杂性